• 1
  • 2
  • 3
|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大会发言

您的位置: 首页 >建言立论>大会发言>详细内容

做强农业公用品牌 助力“鼎品出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2-26 10:16:18 浏览次数: 【字体:

做强农业公用品牌  助力“鼎品出圈”

——方健委员的发言

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高效茶油、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现有农产品加工类规上企业39家,培育了“鼎城茶油”“常德米粉”“河洲甲鱼”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但从品牌建设整体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引导有限。政府只注重产业发展而未重视产品推介,没有针对性的制定区域品牌推广策略,引导不够,持续坚持不够。二是聚合力不强、竞争力不足。我区农产品以分散经营和初加工为主,缺乏区域和集约化生产,产业链条延伸不够,著名商标屈指可数,整体附加值较低。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品牌运营困难。品牌的推广需要专业的人才,我区虽有“江南购”“兴乡记”等平台,但普遍反映政策扶持力度低、农村电商人才不足、品牌运营困难。

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为使“鼎城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我们建议:

一、高水平规划品牌体系。一是明确重点,立足现有品牌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常德香米、鼎城茶油、常德米粉、河洲甲鱼、花岩溪榨笋等有历史、有产能、有基础的品牌,加快“港中坪”区域品牌建设,借助各级农产品展销中心、电商中心等展销平台,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创新思路,构建母子品牌矩阵。如探索由政府引导成立农产品协会,协会注册“鼎城好味”集体商标,在上述已有品牌的基础上,建立“1+X”的公共服务体系。“1”即以“鼎城好味”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X”则由众多子品牌建设、金融服务、电商联结、标准生产共同构成。三是久久为功,提升公用品牌价值。品牌规划推介要融入鼎城文化和本土特色,传递出“吃上鼎城味,见到家乡人”的情怀,政府要敢于为品牌代言,要保持持久宣传,通过“政府信用背书+消费信任购买+文化自信表达”的策略来增强品牌公信力、提升品牌价值。

二、全过程加强品牌运营。一是认准品牌定位。要以“差异定位”应对“同质竞争”,公用品牌以“质”定位,企业品牌以“异”定位,产品品牌以“特”定位,在品牌形象设计、产品定价、品牌宣传等方面,紧密围绕品牌定位,将产品特色和鼎城地方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树立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二是做好资源整合。首先是做好企业资源整合,参考安化黑茶等成功案例,采取定向招商、本土培育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全产业链条的专业企业;其次是做好行业资源整合,如油茶产业,应引导现有生产企业和合作社抱团发展,充分发挥“鼎城茶油”国家地理商标作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再就是整合好部门力量,按区委区政府统一布局,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注重产品质量。对行业原有的种养加工至销售等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质量溯源体系,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追根溯源。依法打击“以次充好”“违规贴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农业品牌公信力。

三、多渠道促进品牌推广。在区人社、农业等部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尝试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创意团队+知名电商平台+本地经济组织”的模式。一是与专业品牌营销策划团队合作,对鼎城品牌进行全方位的策划,打造农业品牌“一盘棋”的大格局,重点围绕“港中坪”区域公用品牌和“一粒米一滴油一碗粉一甲鱼一钵笋”制定品牌战略营销方案。二是与创新创意团队合作,如拓展从田野到餐桌的理念,推介我区获“常德市首届地标美食名菜”的花岩溪榨笋等,通过爆款产品、热点消费等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与线上电商平台合作,如联合抖音等直播平台,推广、销售本地优质农产品。四是推动模式内部良性循环,通过组织系列专题活动,架起基地与商铺的桥梁,共享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实现溢价销售,提高品牌效益。

终审:鼎城政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