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助力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助力高质量发展
——焦寿喜委员的发言
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据统计,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9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城镇劳动力就业,以及95%以上的企业数量。近年来,我区落实“民营经济31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受经济下行影响,全区个体工商户2023年和2024年分别注销了5226户和3926户(民营经济税收占比也由高峰期2021年的77.7%下降到2024年的67.3%,税收贡献减少9.3亿元下降53.4%),民营经济的颓势直接影响到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少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服务意识不浓,不主动回应民营企业关切,拖欠民营企业欠款现象突出,行政审批环节和流程依然复杂,水、电、气等要素保障不足,减税降费力度明显小于周边区县,执法监管没有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二是资金难题日益凸显。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贷款产品少、渠道窄、担保难、扶强不扶弱,款项回收困难等问题,资金链断裂风险不断加剧。三是政策落实还有堵点。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动作乏善可陈,惠企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各类企业扶持资金拨付不及时,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全力扶持企业发展。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在区级层面成立惠企政策落实相关协调机构,建立涉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强化政策宣传。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充分吃透上级政策,利用电视、企业家微信、机关门户网站、宣传栏等方式开展宣传;深入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发放《惠企政策汇编》,面对面指导企业完善申报资料,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系统性举措,对上级相关惠企政策进行扩围、升级和创新,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企转新”等方面,加大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减税降费力度;在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环评、测绘等环节,积极寻求科学定价、透明收费,打破高价垄断,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负;直面企业资金链的困境,政府部门要想方设法加大对民营企业欠款的清欠力度,共渡难关。
二、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营造便企利民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积极落实审批服务“四减”、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规范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让更多的服务事项只跑一次、一次办好。二是营造宽严相济的监管环境。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全力推动涉企问题“接诉即办”“限时办结”,准确适用轻微免罚、无过不罚、首违不罚等规定,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必要的干扰,真正让企业专心发展。三是营造廉洁高效的作风环境。坚决整治冷硬横推、吃拿卡要、庸懒散拖等顽瘴痼疾,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攻坚克难之风,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发展指数”。
三、要协力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融资难问题,要加强政银企常态化对接,鼓励驻区各金融机构拓宽思路,因企施策,主动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深入开展动产、知识产权等融资业务;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撬动银行贷款,最大限度解决企业资金需求。比如交通物流问题,要支持货物通关便利化,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比如帮助企业减负方面,要全面梳理基金减免、规费(中介)减免、税收优惠、金融、投资(技改)优惠、土地优惠、人才奖励、科技创新奖励、品牌创建奖励、企业成长奖励等政策,强化兑现落实;要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帮助降低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工、物流等综合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比如涉企服务方面,常态化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建台账、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企业需求;要重视处理好当前反映突出的用工难、员工“劳动碰瓷”产业化苗头、职业打假、厂房租赁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