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常德丝弦传承保护 唱响地方文化品牌
常德丝弦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也是湖南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曲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区的常德丝弦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曾先后获得全国第二届、第七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金奖;第四届中国曲艺节最高奖“牡丹奖”等国家级大奖。2016年更是受邀赴联合国总部演出,为打造常德地方文化名片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受多方因素影响,我区在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体制机制不顺,传承保护主体不明。鼎城作为常德丝弦的主要传承阵地,一直由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承担着常德丝弦的传承和表演的重任,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方式。由于丝弦是曲艺,花鼓戏是戏曲,二者存在本质差别,无法承担其创作、传承的重任。加之,目前虽然成立了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但未正式运营,更没有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制约了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
2.人才青黄不接,创作表演难以为继。一方面,表演人才断档。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暨常德丝弦艺术剧院作为丝弦专业表演团队,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50岁以上的23人;30岁以下的仅3人。现在能在舞台上表演丝弦的青年演员不足12人,且平均年龄远超过35岁,正常的演出活动都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创作人才缺乏,没有专门的创作人才队伍,新出的剧目精品力作不多。
3.部门合力不够,支持保障亟待加强。财政对于常德丝弦的传承与保护没有单列专项经费,剧团对于常德丝弦的创作发展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大型的全国赛事和重大的演出活动。加之长期以来,常德丝弦的传承与保护宣传少,其他部门以及社会对常德丝弦了解甚少,区级大型会议、活动、庆典等也没有展播、演出常德丝弦,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形成。
4.宣传氛围不浓,非遗品牌正在消逝。近几年来,下乡镇、到基层、进社区参加惠民演出中,虽然有丝弦节目,但宣传形式上,仍然以拉横幅、立展板及代表性传承人展演为主,很少将常德丝弦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宣传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同时,创作演出人员对外学习沟通、交流借鉴的机会不多,以至于鼎城在常德丝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影响力越来越弱。
为此,我们建议:
1.理顺体制机制,明确传承保护主体。成立区级常德丝弦传承保护领导小组,加大与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衔接力度,争取政策资金等支持。启动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除表演服务外,还可以研发文创产品等,不断增强传承保护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2.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培养专业队伍。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采取委托培养等形式,定期开设专班,培养一批常德丝弦创作、演艺的专业人才,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创作表演人才队伍。依托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择优录取年轻演员,采取自行培养与反哺公司等灵活方式培养丝弦表演人才,为常德丝弦的传承发展提供后续动力。以黄士元工作室为基础成立常德丝弦研究所,作为创作的专业团队,搭建中青年艺术家成长成熟的平台。
3.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文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牵头做好常德丝弦传承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保障力度,设立常德丝弦传承保护专项经费,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精品创作奖励基金,对优秀的原创常德丝弦作品,采取以奖代投,激励创作者的热情,鼓励多出精品力作。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要把常德丝弦传承保护工作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抓手,积极支持送戏下乡。教育部门要采取以点带面等形式,逐步把常德丝弦纳入全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社团活动等重要内容。
4.加强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发挥区融媒体中心优势,通过全区6060个村村响喇叭、城市智慧电台、鼎广电台等宣传播放常德丝弦,在群众家门口传唱。创新宣传方式,通过新媒体、新平台、网络直播、抖音等形式,把《枕头风》、《常德是个好地方》等获得大奖、走出国门、有影响力的曲目向社会各界展示。探索在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常德丝弦学唱、传唱活动,定期组织开展特色比赛、展演等活动。将常德丝弦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景区欣赏丝弦的优美曲艺。积极整合资源,争创中国曲艺文化之乡,不断扩大常德丝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