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我区平台公司于2018年迈入市场化转型,由原有的6家平台公司及38家子公司整合为现有的鼎力、江南新城、阳明湖3家平台公司及8家子公司,为后续转型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简单的合并,远没有完全完成市场化转型,3家平台公司目前并不具备公司的实质特征,导致经营困难、债务膨胀、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
1.发展定位不明确,缺乏顶层设计。3家平台公司中,除江南新城的子公司朗泰公司外,其余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化转型目标,仍按原有“政府控制、代建公益”的老模式运行,经营项目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市场主导。投资边界不清晰,各公司之间经营性项目重叠。
2.债务规模大,风险隐患多。截止目前,3家平台公司的债务余额、PPP项目支出责任数额巨大,致使我区债务风险等级处于二类预警地区(橙色等级)。受收入限制,区财政无力全额化解公益性项目债务,而平台公司偿还能力极低,每年还本付息基本靠借新还旧,造成债务包袱越来越重。沉重的债务压力,导致风险丛生,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有因新增隐性债务、违规融资、不实化债而被追责的风险。
3.造血功能弱,融资渠道窄。3家平台公司从成立至今没有产生营业净利润,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带来了平台公司信用等级低、资本市场认可度低等诸多缺陷,加之严格的政策限制,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缩。3家平台公司虽有数百亿元的资产规模,但变现性差,被银行认可的不到50%,部分贷款目前处于暂停审批状态。鼎力公司、江南新城公司的主体信用等级为AA,阳明湖公司未评级,包装的债券发行项目普遍处于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没有充足的现金流,达不到金融机构的投资标准,导致债券发行异常困难。
4.技术管理人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3家平台公司在管理上介于行政化与市场化之间,管理人员基本都是从行政或事业工作岗位调配,身份不能在体制内与企业内交流转换。企业员工中缺乏实用性人才,具有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不到5%,只有少部分员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经历过摸爬滚打。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经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平台公司实质性完成市场化转型,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我们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定位。一是理清思路。建议按照“1+N”的体系结构,成立新的集团公司,并以之为母体,将江南新城公司、鼎力公司、农垦投公司、善卷设计公司等划归集团公司,阳明湖公司及兴隆公司并表鼎力公司。二是科学定位。集团公司业务定位为城市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打造“产业投资与发展、城市建设与经营”两大板块,其中“产业投资与发展”以鼎力公司为核心,“城市建设与经营”以江南新城为核心。集团公司以战略管理、投融资决策、绩效考核为主,子公司以专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为主,实行扁平化管理。三是稳步推进。设置1-2年过渡期,采取“一级组建(合并重组)、二级构建(搭建内部架构)、三级整合(战略重组、创新优化)”三步走的方式推进转型。
2.优化资本布局,构建经营能力。一是拓展经营项目。将平台公司的隐性债务、关注类债务通过多种途径逐步转移到一家企业,其他企业剥离债务,通过明确授权等方式,赋予更多的经营性业务,切实增强平台“造血”功能。二是整合资产注入。按照“能划尽划、应划尽划”的原则,将砂石资源、国有农林渔场所有权等经营性资产逐步注入平台公司,扩大资产规模,充实优质资源,优化资产结构。三是推动资产经营。利用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基地、国家级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载体等多张金字招牌,激活无形资产,采用合作开发、股权转让等模式引进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
3.提升信用等级,增强融资能力。一是做实融资平台。发挥平台公司在土地、政策、项目等方面的优势,变资源为资产,提升主体信用评级至AA+,降低融资成本和证券市场产品发行门槛,促进集团公司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体系。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将基础设施项目与产业项目相结合,大力推行真实的PPP项目建设模式,推动市场化直接融资,鼓励平台公司运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工具融资,尝试采取金融租赁、信托基金等方式融资。三是强化融资监管。建立健全融资风险识别、评价分析和防范体系,规范公司运作,提高监控和预警能力,形成良性投融资循环,切实防范形成新的债务风险。
4.完善体制机制,提升专业能力。一是完善营运机制。完善公司章程及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推动企业完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作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专业化、实体化、市场化营运模式。二是完善用人机制。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体制内人员在平台公司的有序有效交流,积极引进实用性人才,充实项目管理、投融资、企业管理等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健全管理考核体系,合理设置考核指标,突出防范债务风险、经营收入、投资收益、资产管理等指标。推行“工资总额”制,严格落实以效益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