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人民政协的历史生成、制度优势与效能提升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所作出的原创性表达,也是人民政协制度的生成基础,赋予人民政协以独特优势,推动人民政协在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作出独特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政协仍要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进一步提升制度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历史生成:“两个结合”何以赋能人民政协制度
(一)“两个结合”:人民政协制度生成的方法论基础
“两个结合”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方法论指导。人民政协制度正是依靠“两个结合”作为方法论指导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成果。“两个结合”明确人民政协制度创造的根本方向。面向国家所需、群众所盼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结合”明确人民政协制度创造的基本原则。必须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具有真理向度、历史厚度和实践效度。“两个结合”明确人民政协制度创造的价值追求。人民政协以人民至上为价值依归,致力于汇聚各方力量为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这也是人民政协制度的生机活力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政协制度生成的理论基础
人民政协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始终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用。人民政协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对于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推进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具有重要作用。人民政协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政协制度生成的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政协制度奠定共同思想基础、提供深厚文化滋养。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种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制度安排和协商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真实而具体的呈现。”[]人民政协将兼容并蓄的包容理念转化为政治制度和实践,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也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多元智慧。人民政协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坚持求同存异,致力于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人民政协始终致力于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人民至上,有助于不断实现好、满足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中国具体实际:人民政协制度生成的实践基础
人民政协萌发于革命年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产物。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依托统一战线创建了人民政协,此次会议也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届人民政协历史使命的圆满完成。人民政协仍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发挥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不断发展,其性质定位不断丰富,工作不断深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制度优势:“两个结合”赋能人民政协制度的集中体现
作为“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人民政协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制度安排,具有超越西方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
(一)政治优势:党的领导引领人民政协前进方向
依靠党的领导,人民政协赢得政治认同。人民政协依靠党的领导更好赢得政治认同,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思想、政治、行动上保持一致。依靠党的领导,人民政协明确前进方向。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引领实现“求同存异”,引导各方力量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依靠党的领导,人民政协助力国家治理。人民政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政协的组织决议、界别代表的自觉行动,为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
(二)价值优势:人民至上锚定人民政协奋斗坐标
人民政协依靠价值理念广泛凝心聚力。人民政协将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将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凝聚起来,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民政协依靠价值追求找准工作定位。人民政协将人民至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在服务人民群众需要中找准工作定位、更好发挥制度效能。人民政协依靠价值原则规范开展工作。人民政协将人民至上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聚焦民生关切、关注民生实事、解决民之所忧,致力于将人民至上由价值追求转变为社会现实。
(三)民主优势:政治协商彰显人民政协生机活力
人民政协保障有效政治参与。人民政协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推动政协协商规范化、制度化开展,保障各党派团体及各族各界人士有效参与政协协商。人民政协提供丰富民主渠道。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方位”协商,为不同级别、不同领域人士提供了丰富的民主参与渠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人民政协拓展民主广度深度。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等方式反映群众意见需求,能够有效引起重视,有利于推动问题解决和群众需求满足。
(四)监督优势:民主监督保障人民政协行稳致远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主体广泛。人民政协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同人民群众具有广泛联系,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内容丰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包括对法律法规实施、决策部署执行、实际问题解决等进行协商式监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结果有效。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组织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的,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能够引起被监督者的重视和认同,推动监督取得实效。
(五)团结优势:统一战线汇聚人民政协前进动力
人民政协引领力强,能够更好凝聚人心。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至上,并通过一系列行动助力民族复兴,巩固了人民群众对人民政协的认可、认同,能够更好凝聚人心。人民政协覆盖面广,能够广泛汇聚力量。人民政协覆盖的领域多、层面多,通过广泛覆盖、广泛联系,能够更好汇聚各方力量。人民政协制度化高,能够促进团结奋斗。人民政协具有相应的制度章程和组织机构,以制度化方式允许各界人士表达意见诉求,并通过协商民主方式予以解决,能够推动各界人士有序、有效参与政治生活,更好助力国家治理。
三、效能提升:“两个结合”持续赋能人民政协制度的实践进路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制度优势,推动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更好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一)坚持“两个结合”,把握方法原则
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关切的重大时代课题作为工作起点和重点,结合政协所长、所能,将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人民政协在过去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同时,面对日趋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人民政协必须深入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到始终引领时代。三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政协必须始终坚持履职为民、服务群众,从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寻找制度创新的突破口;要尊重人民首创,从群众的创新创造中汲取智慧,寻求制度创新的基层方案。
(二)坚持“两个结合”,找准履职方位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政协要坚持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人民政协工作各个方面,确保人民政协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人民政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动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不断汲取真理力量,从而指导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确保人民政协始终沿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方向不断迈进。三是要立足我国发展实际。要坚持立足我国发展实际,面向人民群众需求,发挥好政协优势,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汇聚磅礴团结奋进力量。
(三)坚持“两个结合”,讲好政协故事
一是要挖掘文化富矿,厚植政协文化底蕴。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政协文化底蕴,赢得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认同。二是要总结政协经验,创造独特政治文明。必须加深对政协工作规律研究,充分总结政协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并面向实践推进新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人民政协这一独特政治制度迈上新的台阶。三是要讲好政协故事,争取赢得更大团结。要充分挖掘政协服务国家大局、发展需要、人民关切等方面的生动案例,讲好政协故事,从而吸引各界认识了解政协、认同政协,最终通过政协参与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四)坚持“两个结合”,强化自身建设
一是要理顺政协运行机制。各级政协要理顺政协工作机制,包括议题提出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协商互动机制、成果落实机制、办理反馈机制等,推动程序有效衔接、工作顺畅开展、成果落地见效,更好发挥政协作用。二是要提高政协“三化”水平。要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确保政协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可循、规范开展、衔接有序。三是要加强委员能力建设。要提升政协委员政治素质。确保政协委员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等方面不动摇。要提升政协委员履职能力。要帮助政协委员提升能力素质,练就过硬本领,更好立足我国发展实际和人民切身需要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