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区各基层医疗机构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日夜奋战,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和常态化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亟待解决。
1.医疗条件落后。一方面,基础设施陈旧。虽然全市卫生三年攻坚期间投入了一定资金,但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投入总体偏少,大部分靠自身发展,近一半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楼和公卫楼是90年代修建,医疗生活用房狭小、潮湿、陈旧老化。另一方面,医疗设备落后。全区19个基层医疗单位还在使用分辨率很低的X光机和黑白B超,DR、救护车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缺乏,严重影响诊断质量。
2.医疗人才短缺。基层医疗单位医技队伍的主要力量,还是当初县级卫校培养的人才,全区在编690人,高级职称人才5人,中级职称104人,本科学历98人,专科288人,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且缺乏学科带头人。乡镇卫生院地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交通不便、待遇较低,虽然每年各地通过招考引进了一些人员,但是无法吸引年轻医生长期扎根基层工作。鼎城区基层医疗单位核定编制874人,目前在编690人,空编184人,基层医疗单位医技人员缺额严重。
3.医院运行艰难。一是收入少。国家对乡镇卫生院是按非盈利性单位定的收费标准,药品耗材取消了加成,实行零利率销售,诊疗费、床位费、检验检查费等收费标准低,医疗业务的盈利远远低于投入成本。2020年全区卫生院业务收入总计0.78亿,而澧县达到1.8亿;院均业务收入仅217万元,澧县882万元,不及澧县四分之一;2020年职工人均业务收入7.4万,澧县14万。二是负债重。2021年全区已有17家乡镇卫生院负债运行,截止2021年11月,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负债8300余万元,其中最多的蒿子港中心卫生院负债920余万元。三是保障低。鼎城实行的是综合预算,区财政近三年对于基层医疗单位经费的投入呈逐年递减趋势,2020年比2018年少3000万元,只有1500万元,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大部分需靠自身解决,在职和退休人员稳定问题凸显。四是医改不到位。特别是从2021年9月份起,住院起付线上调导致基层单位住院病人越来越少,住院收入减少70%,大部分单位入不敷出,不仅无法支付药款,正常的工资都无法保障,运转十分艰难,生存压力不断升级。
为此,建议:
1.合理调整基层医院布局。按照现有建制乡镇、街道(场)的布局,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整合,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关停并转,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选择一家基础设施较好、就医人口较多的卫生院,适当集中力量建设成重点示范中心卫生院。撤并的卫生院可改为分院或卫生室,主要从事基本医疗和公卫服务,从而达到集中医疗卫生资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效益的目的。
2.加快设施设备建设步伐。要制定和完善《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建设规模、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等标准。要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卫生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寻求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搞好对上衔接,多争取国投、省投项目,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合理控制负债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等方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添置。
3.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组织、编办和人社等部门应积极为基层医疗单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简化程序、畅通渠道,严格落实省委“1+5”文件精神,对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医学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学急需紧缺人才采取考核方式直接入编;对连续工作5年以上取得执业资格的临聘人员进行考核入编;对空编超过5%以上的单位,按“空编即补”原则简化手续及时进行公开招聘,及时补充医技人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卫生主管部门每年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基层医技人员到市、区级大医院进修培训,提升业务能力。要大力实施全科医生订单培养计划,定向选送高考学生去相关医学院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4.提升财政投入保障水平。要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责任,落实地方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政策。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湘卫发〔2018〕3号)文件精神,对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按一类公益事业单位予以保障。要加大乡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改善基层医疗单位就医环境,确保基础医疗经费随着地方财政的增长逐年增加。
5.持续加大医改工作力度。借鉴福建三明市的医改经验,要强化整体推进,坚持党政“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统一负责“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营造良好医改氛围。要发挥基金杠杆作用,加大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区”,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