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议
我区在11月份因区域内高速服务区引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事件,暴露出我区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还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为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建议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安全。
一是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完善。专业技术机构与行政部门、行政部门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置依赖于市级上级指示,而上级指示的时间过程可能会造成最佳处置窗口期的丧失。制定的预案尚未形成日常动态运行机制,滞后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管理组织机构,一旦发生后都是临时成立指挥部,人员多数通过临时抽调参与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应急协调不畅会严重影响应急时间决策和处置时机的效率。
二是应急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有关部门信息收集和即时处置人力不足、职业敏感欠佳,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重视不够。疾控、医疗、基层卫生机构等部门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不够紧密,信息资源发掘滞后,利用效率低,分析、评估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而准确地捕捉突发事件发生的早期信息,预警体系没有充分准备而发挥不出成效。
三是应急处置专业人才匮乏。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不管是成立的疫情防控指挥部,还是疾控、医疗、宣传机构,都缺乏专业应急处置人才。专业人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不适应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力量薄弱,亟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意识和能力。
四是应急保障系统不够完善。应急物资和救治药物的充足准备是应对重大疫情发生的有力保障。但在物资采购、储备设施及维护,都会产生较高的支出,各级政府往往很难做到充分保障。疫情发生以来,我区医药防护物资和救治药物的紧缺,暴露出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机制不畅等问题,战略物资生产布局、储备、应急物资调配网络都应当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为此,特别建议如下: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决策机制。我区虽成立了重大疾病防控领导小组,但实际运转中领导小组对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协调力度偏弱,当公卫事件突发后难以做到迅速联动、及时响应与高效处置。建议强化区人民政府牵头各部门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协同合作的机制建设,采取过去扶贫部门常态化相关单位集中办公模式,形成部门強有力的合力,统筹部门资源来高效有力的处置突发公卫事件。
二、构建及时准确的监测及预警系统。要强化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发挥地方实验室检验的能力与作用,提高新发传染病实验室检测鉴定技术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水平。加强卫健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卫生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联动,开发重大传染疾病防控系统平台,实现部门数据录入和共享,推动疾病报告、临床救治、病毒溯源、人员流动、物资保障、监测预警等数字化工作,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预警能力。
三、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要不断加强医疗、疾控机构全科医师和呼吸、重症、感染科医师培养,健全公共卫生人员的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健全“权威发布”,加大宣传战线队伍人员培训、待遇保障机制,畅通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作用;建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等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模拟实战训练,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应用性的高层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四、完善应急防疫物资和救治保障体系。建立以区人民政府储备为核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储备为支撑,医疗卫生机构实物储备为基础,生产企业定向供给储备为保证,家庭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储备为补充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对重大疫情的药物储备,满足患者及时用药需求,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推进中西医协同;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和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的入院标准,做好各级医疗机构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的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对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007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王勇等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卫生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我局成立了以局长陈友志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张家兵同志任副组长,相关股室任成员的政协提案办理专班,局党委高度重视政协提案回复工作,力争做到委员满意率100%。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成立专班,合署办公
鼎城区卫生健康局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与公卫股合并办公,工作人员5人,有专人负责全区的卫生应急工作,区疾控应急办密切关注各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及时上报各种疫情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抽调中心工作人员组建了卫生应急队伍,共计200余人。每年按照年初下发的培训演练计划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宣传、中毒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等方面的培训和演练。
加强了应急监测预警能力
1、制定应急预案,调整、优化疫情处置机动队,制定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11种)。
2、坚持和落实疫情值班制度。区疾控中心实行全天候24小时传染病疫情网络及卫生应急值班制,开展疫情网络巡查,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片。
3、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开展传染病疫情月、周分析,及时处置预警信息和发现异常情况,按照相关监测方案,判断疫情性质,开展疫情处置工作。特别加强了流感和诺如病毒等春季传染病监测,重点是开展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及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场所和人群的监测工作。
4、加强新冠感染疫情监测。督促全区各医疗机构每日上报新冠感染住院和发热门诊信息,对医政系统上报新冠感染监测数据和国家疫情报告管理系统上报数据进行比对,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对辖区新冠感染疫情每周开展分析,对疫情开展研判、预警,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确保及时、高效处置疫情。开展重型等病例个案调查,采集各种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查。
5、强化培训和督导。一是开展第十版新冠防控方案培训,提高全区防控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其次是开展新冠防控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督导工作,特别是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督导。
三、引才用才,补齐短板
鼎城区疾控中心合理引进人才,立足补齐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编制缺口,确保中心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卫生应急人员。2022年-2023年引进公卫专业和检验人员共5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改善了中心工作人员的防疫津贴,同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应急物质储备经费和储备制度
争取每年由区财政安排专项应急物质储备经费,由区卫健局统一采购后分发至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建立物质储备制度。目前储备物资如下:医用口罩6万余个、N95口罩2万余个、防护服2000余套、护目镜2400个、体温枪300个、医用手套25000付、酒精4000瓶、84消毒液1000瓶、防护面罩6100个、医用帽子1300个、免洗手液1600瓶、隔离衣2000件、医用污物桶440个、紫外线消毒车25台、医用垃圾袋3000袋、抗原试剂3000份、冷链转运箱600个,另区疾控中心、市四医院等各医疗卫生机构都建立有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并储备了大量的防护物资。鼎城区疾控中心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进入了应急工作状态,多方扩展物资来源,加强物资储备与分拨管理,保障卫生应急工作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结合我区应急工作实际,鼎城区疾控中心有计划、有重点地储备卫生应急物资,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使用管理,及时补充、更新消耗或失效的救灾防病物资,完善应急物资的调用机制,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切实做好急性传染病的应对准备工作。